法理学

  • 困境与抉择:我国引入刑事传闻规则的法理论析

    何邦武;

    我国当前刑事庭审中存在着诸多弊端,与传闻证据不受限制的使用非常有关,应当引入刑事传闻规则。这不仅有利于发现案件真实,而且有利于保障被告人接受公正审判的权利,特别是对质询问权,实现程序公正,还有助于完善证据制度,实现诉讼的效率。而且,引入刑事传闻规则还具有来自现行制度及法律实践需求的可行性,所谓中国引入传闻规则不可行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2009年05期 v.26;No.120 5-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困境与抉择:我国引入刑事传闻规则的法理论析

    何邦武;

    我国当前刑事庭审中存在着诸多弊端,与传闻证据不受限制的使用非常有关,应当引入刑事传闻规则。这不仅有利于发现案件真实,而且有利于保障被告人接受公正审判的权利,特别是对质询问权,实现程序公正,还有助于完善证据制度,实现诉讼的效率。而且,引入刑事传闻规则还具有来自现行制度及法律实践需求的可行性,所谓中国引入传闻规则不可行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2009年05期 v.26;No.120 5-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我国疑罪处理原则的嬗变

    刘柏纯;

    刑事疑罪问题是随着犯罪和刑事法律的产生而出现的,一直是困扰古今中外历代统治阶级的难题。在我国历史上,对疑罪的处理曾提出或实行过的各种不同的观点和解决办法,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疑罪案件处理原则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2009年05期 v.26;No.120 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3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我国疑罪处理原则的嬗变

    刘柏纯;

    刑事疑罪问题是随着犯罪和刑事法律的产生而出现的,一直是困扰古今中外历代统治阶级的难题。在我国历史上,对疑罪的处理曾提出或实行过的各种不同的观点和解决办法,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疑罪案件处理原则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2009年05期 v.26;No.120 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3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和谐视域下法律价值体系的重构

    容缨;

    和谐文化意味着一种权利配置适当、协调有序的社会状态。在当代中国社会,"和谐文化"作为法律价值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进入人们的视野,其精神旨趣在于改变以往偏重效率、弱化公平的法律价值论思想,坚守以人为本的法律价值理念,同时改变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发展观,并以此为契机重组我国法律价值体系的构成要素,实现我国法学理论研究中法律价值体系某种程度的更新与演进。

    2009年05期 v.26;No.120 1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和谐视域下法律价值体系的重构

    容缨;

    和谐文化意味着一种权利配置适当、协调有序的社会状态。在当代中国社会,"和谐文化"作为法律价值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进入人们的视野,其精神旨趣在于改变以往偏重效率、弱化公平的法律价值论思想,坚守以人为本的法律价值理念,同时改变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发展观,并以此为契机重组我国法律价值体系的构成要素,实现我国法学理论研究中法律价值体系某种程度的更新与演进。

    2009年05期 v.26;No.120 1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浅议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价值

    麦杏嫦;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导,融合了法、道、释各派学说,以天人感应为哲学基础,以德主刑辅、三纲五常为主要内容,追求"无讼"理想。现代意义上的法治来源于西方民主政治,核心在于防范政府权力滥用、确保人民权力得以行使。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走的是政府推进型道路,是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立根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充分发扬和保留传统法律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对社会主义法治有重要意义。

    2009年05期 v.26;No.120 2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5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浅议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价值

    麦杏嫦;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导,融合了法、道、释各派学说,以天人感应为哲学基础,以德主刑辅、三纲五常为主要内容,追求"无讼"理想。现代意义上的法治来源于西方民主政治,核心在于防范政府权力滥用、确保人民权力得以行使。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走的是政府推进型道路,是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立根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充分发扬和保留传统法律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对社会主义法治有重要意义。

    2009年05期 v.26;No.120 2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5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民商法

  • 垄断行业反垄断问题研究:基于《反垄断法》视角

    王自力;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以下简称《反垄断法》)对垄断行业的规范中,面临着"合理"与"不合理"的垄断区分问题,《反垄断法》与行业法规的重叠问题,管制与反垄断的冲突问题,以及反垄断理论的选择问题。必须以成本收益分析构建垄断行业之垄断评价体系,选择、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反垄断理论框架,明确反垄断法与行业管制的界限,通过司法指南把反垄断法转化为企业市场行为的简明行为准则。

    2009年05期 v.26;No.120 26-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下载次数:3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垄断行业反垄断问题研究:基于《反垄断法》视角

    王自力;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以下简称《反垄断法》)对垄断行业的规范中,面临着"合理"与"不合理"的垄断区分问题,《反垄断法》与行业法规的重叠问题,管制与反垄断的冲突问题,以及反垄断理论的选择问题。必须以成本收益分析构建垄断行业之垄断评价体系,选择、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反垄断理论框架,明确反垄断法与行业管制的界限,通过司法指南把反垄断法转化为企业市场行为的简明行为准则。

    2009年05期 v.26;No.120 26-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下载次数:3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国际贸易惯例的性质及在我国的适用

    戴琼;

    国际贸易惯例是在长期的国际贸易实践中经反复实践而形成的公认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行为规则。国际贸易惯例是法律,而且属于法律规范中的任意性规范。国际贸易惯例在我国的适用必须符合两个条件:一是需经当事人协商选择;二是不能违背我国社会公共秩序。

    2009年05期 v.26;No.120 3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9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国际贸易惯例的性质及在我国的适用

    戴琼;

    国际贸易惯例是在长期的国际贸易实践中经反复实践而形成的公认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行为规则。国际贸易惯例是法律,而且属于法律规范中的任意性规范。国际贸易惯例在我国的适用必须符合两个条件:一是需经当事人协商选择;二是不能违背我国社会公共秩序。

    2009年05期 v.26;No.120 3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9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论大陆法国家对信托的引进及其进路

    闫荣涛;

    信托的本质是一种财产管理运作方式,从设立到成立、再到运行受到普通法与衡平法的共同调整,对英美普通法与衡平法互动的双重法律体系有着强烈的依赖,而普通法与衡平法互动的双重法律体系又是英美法的特色。尽管没有衡平法和双重法律体系,大陆法系国家还是可以通过功能移植的方式引进信托的。马尔他与魁北克就是成功移植信托的两个实例。

    2009年05期 v.26;No.120 39-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2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论大陆法国家对信托的引进及其进路

    闫荣涛;

    信托的本质是一种财产管理运作方式,从设立到成立、再到运行受到普通法与衡平法的共同调整,对英美普通法与衡平法互动的双重法律体系有着强烈的依赖,而普通法与衡平法互动的双重法律体系又是英美法的特色。尽管没有衡平法和双重法律体系,大陆法系国家还是可以通过功能移植的方式引进信托的。马尔他与魁北克就是成功移植信托的两个实例。

    2009年05期 v.26;No.120 39-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2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关于法院拍卖采矿权的思考

    孙莉;

    采矿权是一个特殊的财产权,法院强制执行采矿权亦具有特殊性。在执行程序中,人民法院可否直接委托商业拍卖机构向社会公开拍卖采矿权,可否直接将采矿权人的采矿权通过民事裁定书裁定给债权人?拍卖采矿权是由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主导还是由法院主导?对此,争议很大。上述问题的解决涉及对法院执行权性质和采矿权性质的认识,涉及对法院拍卖和权利转让关系的理解。

    2009年05期 v.26;No.120 4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1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关于法院拍卖采矿权的思考

    孙莉;

    采矿权是一个特殊的财产权,法院强制执行采矿权亦具有特殊性。在执行程序中,人民法院可否直接委托商业拍卖机构向社会公开拍卖采矿权,可否直接将采矿权人的采矿权通过民事裁定书裁定给债权人?拍卖采矿权是由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主导还是由法院主导?对此,争议很大。上述问题的解决涉及对法院执行权性质和采矿权性质的认识,涉及对法院拍卖和权利转让关系的理解。

    2009年05期 v.26;No.120 4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1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谈善意取得与物权行为无因性原则的功能互补

    王玉苹;

    在研究物权行为的理论中,无论是赞成抑或反对物权行为理论,善意取得和物权行为无因性原则的关系都是相当重要的工具。如何看待关于二者的功能,相互之间的关系,存有大量的争议。善意取得制度与物权行为无因性原则功能互补能更好地维护交易安全,提高交易效率。我国物权法对物权行为理论采取回避态度只会引起理论和审判实践中的思路不清,对维护稳定的经济交易制度并无益处。承认物权行为,承认物权变动的独立性,才能适应将来经济社会的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2009年05期 v.26;No.120 50-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5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谈善意取得与物权行为无因性原则的功能互补

    王玉苹;

    在研究物权行为的理论中,无论是赞成抑或反对物权行为理论,善意取得和物权行为无因性原则的关系都是相当重要的工具。如何看待关于二者的功能,相互之间的关系,存有大量的争议。善意取得制度与物权行为无因性原则功能互补能更好地维护交易安全,提高交易效率。我国物权法对物权行为理论采取回避态度只会引起理论和审判实践中的思路不清,对维护稳定的经济交易制度并无益处。承认物权行为,承认物权变动的独立性,才能适应将来经济社会的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2009年05期 v.26;No.120 50-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5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人事关系的法律界定

    卢修敏;

    在计划体制中,人事关系是指"国家干部"与所在单位的劳动用工关系,但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打破了大一统的国家干部管理体制,人事关系被分类为党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人员与其所在单位关系而被纳入不同法律调整范围,人事关系概念因体制变动而变得混乱不堪。目前,人事管理分类改革已初成定局,科学地界定人事关系内涵与外延,对确定人事关系的法律适用和解决人事争议具有重要意义。

    2009年05期 v.26;No.120 5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4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人事关系的法律界定

    卢修敏;

    在计划体制中,人事关系是指"国家干部"与所在单位的劳动用工关系,但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打破了大一统的国家干部管理体制,人事关系被分类为党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人员与其所在单位关系而被纳入不同法律调整范围,人事关系概念因体制变动而变得混乱不堪。目前,人事管理分类改革已初成定局,科学地界定人事关系内涵与外延,对确定人事关系的法律适用和解决人事争议具有重要意义。

    2009年05期 v.26;No.120 5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4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诉讼法

  • 民事诉讼中确立诚实信用原则理论之嬗变

    包冰锋;陈今玉;

    民事诉讼中的诚实信用原则,是指法院、当事人以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在审理民事案件时必须公正和诚实、善意。滥殇于实体私法领域的诚实信用原则究竟能否延伸至民事诉讼领域的问题,大陆法系的学者们展开了一场颇为激烈的争论。诚实信用原则是民事诉讼中道德原则的法律化,其既能协调诉讼主体的行为,也能协调法院的审判行为,从而保证诉讼的顺利进行,实现诉讼中的公平、公正。为此,在我国民事诉讼法中确立该原则是很有必要性的。

    2009年05期 v.26;No.120 6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6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民事诉讼中确立诚实信用原则理论之嬗变

    包冰锋;陈今玉;

    民事诉讼中的诚实信用原则,是指法院、当事人以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在审理民事案件时必须公正和诚实、善意。滥殇于实体私法领域的诚实信用原则究竟能否延伸至民事诉讼领域的问题,大陆法系的学者们展开了一场颇为激烈的争论。诚实信用原则是民事诉讼中道德原则的法律化,其既能协调诉讼主体的行为,也能协调法院的审判行为,从而保证诉讼的顺利进行,实现诉讼中的公平、公正。为此,在我国民事诉讼法中确立该原则是很有必要性的。

    2009年05期 v.26;No.120 6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6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和谐视野下的民行息诉机制研究

    息诉机制研究课题组;

    民事行政检察息诉工作是检察机关重要的工作内容。开展好民行息诉工作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但我国现存在着重抗诉轻息诉,息诉工作机制单一僵化等系列问题,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及检察机关高效履职的需要不相适应,迫切需要重构民事行政检察息诉的机制。通过进一步整合办案力量、完善民行检察办案流程和工作机制、改革考核制度,加强与相关部门的配合等具体途径,提高息诉工作的质量效率,促进社会和谐。

    2009年05期 v.26;No.120 6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和谐视野下的民行息诉机制研究

    息诉机制研究课题组;

    民事行政检察息诉工作是检察机关重要的工作内容。开展好民行息诉工作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但我国现存在着重抗诉轻息诉,息诉工作机制单一僵化等系列问题,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及检察机关高效履职的需要不相适应,迫切需要重构民事行政检察息诉的机制。通过进一步整合办案力量、完善民行检察办案流程和工作机制、改革考核制度,加强与相关部门的配合等具体途径,提高息诉工作的质量效率,促进社会和谐。

    2009年05期 v.26;No.120 6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辩护律师证据知悉权独立化研究——以与控方卷证移送关系为视角

    唐治祥;

    无论是英美"起诉状一本主义"还是意大利"法官卷宗"移送制度,都对辩护律师证据知悉权的实现不起决定性作用。在我国司法实践中,辩护律师的证据知悉权因完全依赖于控方卷证移送而受到"主要证据复印件移送主义"的压制。辩护律师证据知悉权只有摆脱控方卷证移送方式的绝对控制,获得自身的独立性,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实现。

    2009年05期 v.26;No.120 7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1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辩护律师证据知悉权独立化研究——以与控方卷证移送关系为视角

    唐治祥;

    无论是英美"起诉状一本主义"还是意大利"法官卷宗"移送制度,都对辩护律师证据知悉权的实现不起决定性作用。在我国司法实践中,辩护律师的证据知悉权因完全依赖于控方卷证移送而受到"主要证据复印件移送主义"的压制。辩护律师证据知悉权只有摆脱控方卷证移送方式的绝对控制,获得自身的独立性,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实现。

    2009年05期 v.26;No.120 7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1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论侦查制度创新

    林维业;林元斌;

    侦查制度创新是侦查实践发展的必由之路;侦查制度创新是刑事诉讼法制改革的要求;侦查制度创新必须破除认识障碍、利益障碍、成本障碍和习惯势力障碍;侦查制度创新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与时俱进的原则、以人为本的原则和遵循法制的原则。

    2009年05期 v.26;No.120 7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论侦查制度创新

    林维业;林元斌;

    侦查制度创新是侦查实践发展的必由之路;侦查制度创新是刑事诉讼法制改革的要求;侦查制度创新必须破除认识障碍、利益障碍、成本障碍和习惯势力障碍;侦查制度创新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与时俱进的原则、以人为本的原则和遵循法制的原则。

    2009年05期 v.26;No.120 7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司法能动主义视阈下的《香港截取通讯及监察条例》

    艾明;

    《香港截取通讯及监察条例》的制定与实施是香港秘密侦查法治化进程中的里程碑事件。条例的出台直接渊源于香港法院秉承的司法能动主义。该条例对大陆秘密侦查法治化具有借鉴意义。

    2009年05期 v.26;No.120 8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3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司法能动主义视阈下的《香港截取通讯及监察条例》

    艾明;

    《香港截取通讯及监察条例》的制定与实施是香港秘密侦查法治化进程中的里程碑事件。条例的出台直接渊源于香港法院秉承的司法能动主义。该条例对大陆秘密侦查法治化具有借鉴意义。

    2009年05期 v.26;No.120 8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3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论证据学的行为科学基础

    刘为军;

    由于研究对象的同质性,证据学和行为科学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行为科学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隐藏在证据行为背后的内在推动力和各种影响因素,许多成熟的行为科学理论也能在证据学领域找到适用空间。诸如理性原理、满意性原理、效益原理和激励理论等行为科学理论,都可以用来解释证据学领域的诸多问题,也可以对证据制度的构建和完善提供理论基础。

    2009年05期 v.26;No.120 87-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2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论证据学的行为科学基础

    刘为军;

    由于研究对象的同质性,证据学和行为科学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行为科学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隐藏在证据行为背后的内在推动力和各种影响因素,许多成熟的行为科学理论也能在证据学领域找到适用空间。诸如理性原理、满意性原理、效益原理和激励理论等行为科学理论,都可以用来解释证据学领域的诸多问题,也可以对证据制度的构建和完善提供理论基础。

    2009年05期 v.26;No.120 87-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2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警学论丛

  • 国际警务一体化的发展逻辑与国际理性

    荆长岭;

    全球一体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并趋发展,要求现代国家不仅要有较高水平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形式,同时还应具备应对国际事务及他国文明的国际理性。为共同有效打击国际性犯罪、加强国际人权保护、建设和谐世界,也为维护现代国家的安全、稳定和发展,国际社会应扬弃现实的"契合"范式的国际警务合作,在全球和区域两个层面构建新型的"和合"范式的国际警务合作——国际警务一体化。因此,现代国家应具有立足于自身和全人类长远共同利益的、富于责任感和建设性的国际敏感、国际态度、国际观念和国际政策,在平等、规范、程序化的对话交往中,寻求共意,形成共识,不断推动国际警务一体化进程。

    2009年05期 v.26;No.120 9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2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国际警务一体化的发展逻辑与国际理性

    荆长岭;

    全球一体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并趋发展,要求现代国家不仅要有较高水平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形式,同时还应具备应对国际事务及他国文明的国际理性。为共同有效打击国际性犯罪、加强国际人权保护、建设和谐世界,也为维护现代国家的安全、稳定和发展,国际社会应扬弃现实的"契合"范式的国际警务合作,在全球和区域两个层面构建新型的"和合"范式的国际警务合作——国际警务一体化。因此,现代国家应具有立足于自身和全人类长远共同利益的、富于责任感和建设性的国际敏感、国际态度、国际观念和国际政策,在平等、规范、程序化的对话交往中,寻求共意,形成共识,不断推动国际警务一体化进程。

    2009年05期 v.26;No.120 9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2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广东城中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策略研究

    潘向泷;卢淦泉;

    广东经济和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导致了城中村的大量产生,城中村的治安问题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而尖锐,已经成为广东治安工作全局的重点和难点,只有突破这一难题,才能真正实现广东公安"建为民公安,保南粤平安"的目标。近年来在城中村比较集中的珠三角地区的广州、深圳、东莞等主要城市,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城中村治安综合治理的策略,论文针对这些经验作进一步地探讨和梳理,提出目前应对城中村治安问题应采取的主要策略。

    2009年05期 v.26;No.120 99-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9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广东城中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策略研究

    潘向泷;卢淦泉;

    广东经济和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导致了城中村的大量产生,城中村的治安问题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而尖锐,已经成为广东治安工作全局的重点和难点,只有突破这一难题,才能真正实现广东公安"建为民公安,保南粤平安"的目标。近年来在城中村比较集中的珠三角地区的广州、深圳、东莞等主要城市,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城中村治安综合治理的策略,论文针对这些经验作进一步地探讨和梳理,提出目前应对城中村治安问题应采取的主要策略。

    2009年05期 v.26;No.120 99-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9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公众安全感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方法研究——以社会治安秩序为视角

    王娟;

    公众安全感是指居民对社会治安状况的主观感受和评价,它反映了公众对犯罪的恐惧程度,也成为衡量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建立了我国公众安全感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四个层次和四个系统。并为该指标的理论分析提出了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2009年05期 v.26;No.120 104-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14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1 ] |[阅读次数:0 ]
  • 公众安全感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方法研究——以社会治安秩序为视角

    王娟;

    公众安全感是指居民对社会治安状况的主观感受和评价,它反映了公众对犯罪的恐惧程度,也成为衡量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建立了我国公众安全感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四个层次和四个系统。并为该指标的理论分析提出了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2009年05期 v.26;No.120 104-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14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1 ] |[阅读次数:0 ]
  • 《孙子兵法》与我国反恐策略

    李连忠;

    在防范和打击针对我国的恐怖主义活动中,《孙子兵法》中的某些思想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我国应以"全胜"为目标,灵活运用孙子的谋略思想,制定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反恐策略。在国内,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努力消除恐怖主义活动可利用的不利因素,加强针对性的预防、打击措施和应急处置体系建设,努力将恐怖主义活动消灭在萌芽状态;在国际上,继续扩展和巩固国际反恐合作,尤其是中亚地区各国的国际反恐合作,壮大国际反恐阵营。

    2009年05期 v.26;No.120 108-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2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孙子兵法》与我国反恐策略

    李连忠;

    在防范和打击针对我国的恐怖主义活动中,《孙子兵法》中的某些思想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我国应以"全胜"为目标,灵活运用孙子的谋略思想,制定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反恐策略。在国内,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努力消除恐怖主义活动可利用的不利因素,加强针对性的预防、打击措施和应急处置体系建设,努力将恐怖主义活动消灭在萌芽状态;在国际上,继续扩展和巩固国际反恐合作,尤其是中亚地区各国的国际反恐合作,壮大国际反恐阵营。

    2009年05期 v.26;No.120 108-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2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警务实战一体化训练模式探讨

    余强生;

    警务实战训练是人民警察队伍建设和业务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人民警察教育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警务实战训练存在结合公安实际不够、人为分割各科目、各自为战的现状,因此我们应寻求相应对策,科学、合理地构建一体化训练的教学体系。

    2009年05期 v.26;No.120 112-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2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警务实战一体化训练模式探讨

    余强生;

    警务实战训练是人民警察队伍建设和业务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人民警察教育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警务实战训练存在结合公安实际不够、人为分割各科目、各自为战的现状,因此我们应寻求相应对策,科学、合理地构建一体化训练的教学体系。

    2009年05期 v.26;No.120 112-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2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论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归责原则的博弈分析

    蒋怀远;

    道路交通事故责任分担关系到社会资源配置的公正与效率。从博弈论的研究视角出发,比较了多种不同的责任制度。交通事故责任规则能否达到预期目的,主要取决于该规则对行为人产生的激励和约束效应。

    2009年05期 v.26;No.120 116-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下载次数:3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论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归责原则的博弈分析

    蒋怀远;

    道路交通事故责任分担关系到社会资源配置的公正与效率。从博弈论的研究视角出发,比较了多种不同的责任制度。交通事故责任规则能否达到预期目的,主要取决于该规则对行为人产生的激励和约束效应。

    2009年05期 v.26;No.120 116-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下载次数:3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套牌车”的防范打击研究

    禹竹蕊;

    近年来,国内"套牌车"日益增多,引发了各种社会危害,不仅给道路交通安全带来了威胁,损害了国家和群众的利益,还滋生出系列社会问题和法律问题。"套牌车"大量涌现主要是因为法律法规不完善和打击难度较大。防范打击措施是:完善立法,加大打击力度;严格执法,加强管控;提高车主的自我保护意识。

    2009年05期 v.26;No.120 120-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套牌车”的防范打击研究

    禹竹蕊;

    近年来,国内"套牌车"日益增多,引发了各种社会危害,不仅给道路交通安全带来了威胁,损害了国家和群众的利益,还滋生出系列社会问题和法律问题。"套牌车"大量涌现主要是因为法律法规不完善和打击难度较大。防范打击措施是:完善立法,加大打击力度;严格执法,加强管控;提高车主的自我保护意识。

    2009年05期 v.26;No.120 120-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警察文化软实力建设探析——兼论“任长霞”文化符号

    丁灿;胡和平;

    警察文化软实力在警察实力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警察文化软实力建设要从建构警察精神文化体系入手,形成全体警察的普遍追求和自律,并把握警察文化与社会之间的复杂的动态关系,不断形成新的先进性警察文化,使警察文化始终保持自身的价值和激情。在此基础上借助立体化的传播手段,使警察文化在现实社会中发挥作用,达到提升警察文化软实力的目的。同时要警惕警察文化落后的一面,不断改善警察文化内在素质的构成关系,并且坚持积极对话的姿态,在多元化的文化境遇中保持警察文化的活力。

    2009年05期 v.26;No.120 125-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3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 ]
  • 警察文化软实力建设探析——兼论“任长霞”文化符号

    丁灿;胡和平;

    警察文化软实力在警察实力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警察文化软实力建设要从建构警察精神文化体系入手,形成全体警察的普遍追求和自律,并把握警察文化与社会之间的复杂的动态关系,不断形成新的先进性警察文化,使警察文化始终保持自身的价值和激情。在此基础上借助立体化的传播手段,使警察文化在现实社会中发挥作用,达到提升警察文化软实力的目的。同时要警惕警察文化落后的一面,不断改善警察文化内在素质的构成关系,并且坚持积极对话的姿态,在多元化的文化境遇中保持警察文化的活力。

    2009年05期 v.26;No.120 125-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3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 ]